2025年4月10日,外国语学院笔译工作坊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业实践课。受学院邀请,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资深译员曹梦莹走进课堂,围绕“应用型笔译人才的核心能力构建”主题,为翻译专业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战价值的课程。此次活动作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特色教学环节,标志着外国语学院紧扣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并且双方在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迈出新步伐。

本次实操课程在外国语学院智慧教室拉开帷幕。译国译民西安分公司语言专家组组长曹梦莹作为主讲人,以“从校园到职场:翻译人的成长坐标系”为题,结合自身十年行业经验,系统梳理了笔译工作的核心素养。她指出:“优秀译员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,更要具备‘译者+研究者+项目管理者’的复合能力。”通过对比分析法律合同、技术文档、企业宣传材料等不同领域的翻译案例,曹梦莹生动展现了专业术语查证、语境逻辑重构、跨文化表达适配等实操技巧,并特别强调了CAT工具(计算机辅助翻译)在提升效率与质量中的关键作用。
外国语学院近年来紧扣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,致力于打造“课程与岗位对接、教学与实践融合”的翻译教学体系。院长张莉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:“邀请企业译员走进课堂,是打破‘象牙塔’壁垒的重要举措。我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,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真实的行业场景,提前培养职业素养。”此次笔译工作坊是学院与译国译民合作开设的“翻译实务系列课程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后续双方还将开发校企双元教材、开展联合科研项目。
在分组实训环节,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,对某跨境电商平台的产品描述进行翻译实战。译员团队深入各组,针对译文的专业术语准确性、语言风格适配性、格式规范等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。张同学表示:“以前在课堂上做翻译练习,更关注语言本身的转换,今天才意识到译文还要符合目标市场的文化习惯和客户的特定需求,这种‘沉浸式’学习让我对翻译职业有了全新认知。”
此次工作坊不仅是一次知识传授,更是一次职业价值观的引导。译员们分享的“译前充分准备、译中严谨细致、译后反复校对”的工作态度,以及“终身学习、适应变化”的职业理念,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: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,人类译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语言的精准理解、对文化的深层把握以及对质量的极致追求。正如曹梦莹在总结时所说:“技术是工具,人才是根本。希望同学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为舟,以开放的学习心态为帆,在翻译之路上行稳致远。”
双方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、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、跨境语言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。这种“请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相结合的模式,正成为破解翻译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“两张皮”问题的有效路径。
从课堂到职场,从理论到实践,此次笔译工作坊是一次跨越围墙的知识对接,更是一次校企携手共筑人才培养高地的生动实践。在“培养什么样的翻译人才”“如何培养翻译人才”的时代命题下,外国语学院与译国译民正以行动作答——唯有将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深度融合,才能为新时代语言服务行业输送更多“懂语言、精专业、通文化、善沟通”的复合型人才。
此次实践课堂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,更标志着外国语学院与译国译民在产教融合领域的合作迈向新高度。随着双方合作的持续深化,相信会有更多创新举措落地生根,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贡献更大力量。
(供稿:外国语学院 撰稿:吴迪 责任审核:张莉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