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体网页版

校园资讯

当前位置: 华体网页版>校园资讯>正文
“因材施教,让教育回归初心”---学前教育系三位教师接受陕西日报采访
发布时间:2018-06-01    作者:     浏览次数:

在第69个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,学前教育系姜娟芳、贺琳霞、陈晓艳副教授接受了陕西日报的采访,就教育孩子过程中,不同的育儿观带给家长的困惑和迷茫进行了专业解答。相关报道发布在2018年6月1日陕西日报第11版,链接地址:

http://esb.sxdaily.com.cn/sxrb/20180601/html/page_10_content_000.htm

针对“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”这个问题,姜娟芳副教授表示:让不让孩子上兴趣班,家长需要思考两个问题:一是孩子的兴趣是内在就有的还是受外因刺激而产生的;二是到底哪些因素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。学前儿童最可贵的就是他们旺盛的精力和自发的兴趣,只要家长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会在玩耍中表现出自己的兴趣所在。在孩子真实兴趣被发现和确认的基础上,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两个兴趣班,使其拓展视野、丰富体验无可厚非,但兴趣班的数量要适可而止,一定不能牺牲孩子正常玩耍和交往的时间。

对于家长该不该成为“编外教师”这一问题,贺琳霞副教授认为:家校共育中,首先应明确学校教育居于主导地位,家长更多的是支持学校教育,但要明确的是家长参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发展更全面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内容、目的和形式,也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影响,受家长群体特点的影响。面对非教育专业的家长,学校应该为家长提供与学习辅导相关的信息和建议,帮助家长辅导孩子。

“孩子的未来可以被规划吗?”对于这个问题,陈晓艳副教授提出:父母是否可以规划孩子的未来,是一个需要辩证认识的问题。第一,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有其自身发展规律,特征和需求,会在个人兴趣上主动探究,父母无需也无法强行规定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;第二,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,有教育和引导的责任,父母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,给予特定的支持既能满足幼儿兴趣的需求,也能为其未来助力;第三,幼儿的发展是终生的,我们必须着眼未来,在早期教育中更多关注幼儿的品质和习惯;第四,家长为孩子营造的和谐家庭氛围,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追求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供稿学前教育系  撰稿:李蓉  审核:何善平)